資訊動態
公司動態
吳昌碩(1844—1927),浙江省安吉人。出身于孝豐縣鄣吳村的詩禮世家,初名俊,又名俊卿,字昌碩。又署倉石、蒼石,別號甚多,常見者有缶廬、苦鐵、倉碩、老蒼、老缶、苦鐵、大聾、石尊者等。清末諸生,曾任江蘇安東(今漣水縣)知縣一月。吳昌碩出生地安吉,從地理位置及考古文化角度看,屬太湖流域文化。與其相鄰的余杭,其“良渚文化”被譽為人類走向文明的起源地之一;安吉又與長興、德清交界,可謂地域文化深厚,“良渚文化”外,在湖州歷史上有宋元時期的書畫大家趙孟頫;離安吉最近的德清則是國學大師俞樾(1821—1907)故里,投其門下而成名者有章太炎等,吳昌碩也是其中一位。俞樾字蔭甫,自號曲園居士。清末著名學者、文學家、經學家、古文字學家、書法家。俞樾為現代詩人俞平伯的曾祖父,其治學以經學為主,旁及諸子學、史學、訓詁學,乃至戲曲、詩詞、小說、書法等,博大精深。盡管吳昌碩比俞樾小23歲,但在苦難深重的舊中國,尤其在青少年時期,能遇到這樣一位高人,應當是他的幸運。據《吳昌碩年譜》載,1869年(26歲)赴杭州,就學于詁經精舍,從名儒俞樾習小學及辭章,編成《樸巢印存》;1873年(30歲)始師從任伯年學畫,此時的吳昌碩對書法研究已很深。任伯年注重用筆,當任氏第一次見吳昌碩作畫,極細之筆亦懸腕中鋒,就贊賞其筆墨功夫,并指點吳昌碩以書法入畫為方向。吳昌碩有詩云“以書作畫任意為,碎葉枯藤涂滿紙。離奇作畫偏愛我,謂是篆籀非丹青”;1879年(36歲)集拓所作印成《篆云軒印存》,攜往杭州就教于俞樾,俞極贊許,為之署端并題辭;1882年(39歲),吳昌碩定居蘇州,后移居上海。其間閱讀了大量金石碑版、璽印、古書畫等。吳昌碩一方面得到任伯年的引導,另一方面也自覺地借鑒了趙之謙以金石入畫的創作方法,同時更向上溯接徐渭、金農等人的畫法,吳昌碩書藝畫藝俱進,加之其人品,成為在中國近代史上開宗立派的一位畫家,為“海上畫派”代表人物之一。吳昌碩藝術成就的取得,除上述因素外,主要是其天賦、勤奮的結果。吳昌碩詩、書、畫、印融會貫通,特別是創大寫意畫,開時代新風。吳昌碩著有《缶廬詩存》、《缶廬印存》、《缶廬近墨》、《吳昌碩畫集》、《吳昌碩作品集》、《苦鐵碎金》、《吳蒼石印譜》等傳世。
“海上畫派”在清代晚期形成,畫家主要來自江、浙兩省的蘇、杭地區,代表人物有趙之謙、虛谷、任伯年、吳昌碩等人。其中吳昌碩與諸位均有別,“詩書畫印”四絕,開藝壇新風。特別是其繪畫,既有書卷氣,又有金石氣,雅俗共賞。
![]() |
吳昌碩 金果圖 51×36cm |
據曾經多次招待過吳昌碩的“昆山小開”實業家童基先生回憶,吳昌碩晚年常來昆山,主要是喜歡陽澄湖的螃蟹。當時童基先生住在昆山鬧中取靜的乙丑弄,吳昌碩每逢菊花盛開時節,都會來昆山,并住在童家,每來一次小住三五天。童家以紹興黃酒、大閘蟹招待。吳昌碩每每酒酣之時,即興吟詩作畫,留給主人。但在上世紀60年代,童家所藏的一批書畫被抄沒,除唐寅老師周臣的一幅山水畫后來歸還外,其余的書畫,包括吳昌碩作品均如石沉大海。余曾見84歲吳昌碩于丁卯(1927年)謝世幾個月前,為昆山的玉峰山(又名馬鞍山)作《馬鞍山偶成》,詩云:“負壑狐貍繞徑蛇,馬鞍山寺虎牙牙。寥天佛坐水云窟,春日宴移桃李花。潮逐雁來兵作氣,海陪鰲立陳飛沙。一根萍影伊胡底,東野吟成我大嘩”。這里的“馬鞍山寺虎牙牙”是指山中慧聚寺的典故。吳昌碩此件書法,結體上行草、行楷相間,用筆遒勁,字隨勢轉,態由心生。此吳昌碩晚年的行草書,用筆上有篆隸古意,見蒼勁雄渾、古拙樸茂的氣息。
![]() |
吳昌碩 貴壽神仙圖 128×34cm |
近見楊新鑒家所題吳昌碩書畫多件,其中吳昌碩的《貴壽神仙圖》、《金果圖》、《凌霄花圖》均為寫意花卉,作品所畫布局,或與落款,形成傾斜之勢,但又不失平衡,以增強作品氣勢,這是吳昌碩大寫意構圖風格。作品《貴壽神仙圖》為立軸、紙本,縱128厘米、橫34厘米。畫左上方“貴壽神仙。庚申春杪,安吉吳昌碩,時年七十七”。右側有“吳昌碩貴壽神仙圖軸。庚寅秋,楊新題簽”。此圖寫牡丹、水仙、山石,以大寫意手法,點寫而成。構圖頗具匠心,水仙在山石之上,看似隨意,卻處處不離法度,情趣盎然,并以淡墨寫之,取其斜勢;而牡丹則取直勢,讓畫面富有變化。水仙用筆流暢、飄逸、清新,猶如神仙一般風姿。圖中牡丹色彩濃厚,大富大貴,牡丹紅艷燦爛充滿生機。全畫摻入書法用筆,蒼勁有力。氣勢奔放,縱逸飛揚,體現了吳昌碩大寫意的風格。
吳昌碩《金果圖》為鏡片、金箋紙,縱51厘米、橫36厘米。畫左上方“高枝實累累,山雨打欲墮。何時白玉堂,翠盤薦金果。庚申六月,安吉吳昌碩,時年七十七”。是圖畫兩串果實、兩枝干,簡潔明快。畫家以酣暢的筆法,寫出如黃金般的蘆桔形態。此構圖疏密有致,富有韻律。此畫雖尺幅不大,但雄渾恣肆,以沒骨畫法盡情舒展,并稍加潤澤,一氣呵成,真實生動。又吳昌碩《凌霄花圖》為立軸、絹本,縱135.5厘米,橫39.5厘米。畫左上方“花開鋪遍屋西東,夏日成陰不透風。疑是半空天欲雨,綠云端里駕紅龍。乙卯春月,安吉吳昌碩?!庇蚁陆菫椤安T先生此幅,據其詩意,應是畫凌霄花。詩畫比一時神來之筆,暢快之至。庚寅冬月,楊新題?!薄读柘龌▓D》與徐渭《墨葡萄圖》有異畫同理之妙?!赌咸褕D》為立軸、紙本,北京故宮博物院藏??v165.7厘米,橫64.5厘米。是圖畫葡萄一枝,倒掛枝頭;晶瑩透徹,鮮嫩欲滴。反映徐渭只求神似,不求形似的創作意圖。而吳昌碩《凌霄花圖》,藤條似篆書筆法寫出,蒼勁、沉雄,花葉茂盛,枝條下垂,疏密有致。表現出精到的筆墨技巧,看似俗,實乃雅至極。一株蒼勁的老干右出向上,幾枝穿插上下的枝椏,環串其中。畫面右側取其勢,向左下角倒掛一簇紅艷的凌霄花,并與右上呼應,疏密有致,表現出空間美感。筆力氣勢雄強、縱橫恣肆,構圖突出主體,虛實相生。如此風格,在吳昌碩詩中能感受到:“落墨頗草草,且從篆籀掃。人謂品不能,我喜拙無巧?!?
吳昌碩《凌霄花圖》大寫意以書法線條入畫,并把書法的行筆、篆刻的行刀及印章“小中見大”的章法,融入其中,形成獨特的金石味畫風,當是傳世之精品也。再觀吳昌碩繪畫作品的布局,往往取對角斜勢,以用枝干銜接增氣勢,大膽落筆,細心收拾。奔放處不離法度,微妙處精到自然,以拙藏巧。題款、用印比前人更勝一籌。
![]() |
吳昌碩 凌霄花圖 135.5×39.5cm |
吳昌碩的繪畫達到既有“古意”、“古趣”、“古拙”,又重創新,能縱能收,不拘成法。其作品留給讀者的往往是外貌粗疏而內蘊渾厚,虛實相生。疏處可走馬,密處不容針,此得益于金石篆刻與書法養心的綜合。吳昌碩在用色上,喜用濃麗對比的顏色,如善用西洋紅寫梅,牡丹,色澤強烈鮮艷。其弟子吳茀之談吳昌碩先生繪畫云,先生能以大筆濃重西洋紅畫花,其妙處在于不露火氣,艷而不俗,其原因在于用色協調,善用復色。如此作品,使人感到既豐富、又靜穆。故潘天壽先生評吳昌碩畫云:“以金石治印方面的質樸古厚的意趣,引用到繪畫方面來,自然不落于清新平薄,更不落于粉脂俗艷,能用大紅大綠復雜而有變化,是大寫意花卉最善用的能手?!?
石濤曾云“筆墨當隨時代”,在清代晚期的“海上畫派”中,既有書卷氣,又有金石氣者,無疑當是吳昌碩。中國畫中的梅、蘭、竹、菊稱之謂雅,而牡丹之艷為俗??細v代文人畫,幾乎找不到嬌艷欲滴、色彩艷麗之牡丹。吳昌碩畫梅、蘭、竹、菊,又畫水仙石頭,是雅是俗,觀者自知。傳世的吳昌碩作品,文人雅士喜,平民百姓也歡。誠如唐代劉禹錫詩云:“朱雀橋邊野草花,烏衣巷口夕陽斜。舊時王謝堂前燕,飛入尋常百姓家?!蔽娜水嫲l展到清代,吳昌碩詩、書、畫合為統一的藝術整體,從而更加富有表現力。按吳昌碩的說法,夏商周秦的篆籀筆法同繪畫的筆法是相通的,在《題英國史德若藏畫冊》跋中吳昌碩曾云:“予愛畫入骨髓,古畫神品,非千斤萬金不能得,但得夏商秦吉系金文字之象形者,以為有畫意,模仿其筆法?!?
?。ū疚膬H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報立場)